第一課-“微循環復蘇”會議報道
5月26日,由首都醫科大學朝陽醫院舉辦的急診公開課——《急性循環衰竭治療進展》第一課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北京朝陽醫院的郭樹彬教授做了《微循環復蘇》的精彩學術報告,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等醫院的急診臨床醫師參加了本次授課學習。
(會議現場)
郭教授的《微循環復蘇》,從急性循環衰竭病理生理機制方面介紹了炎性因子、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對重要臟器微循環障礙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以及微循環障礙對急性循環衰竭進展和轉歸的影響。并對急性循環衰竭相應的微循環檢測手段以及相應治療方法等進行了講解。郭教授提到,急性循環衰竭的復蘇治療原來大家比較關注大循環的復蘇,對于重要臟器的微循環復蘇關注較少,缺乏檢測和干預手段。隨著現代檢測技術和藥物研發的進展,新的手段進入臨床,大家應該加強研究,以進一步降低急性循環衰竭這一臨床重要并發癥的死亡率。
(郭樹彬教授進行學術報告)
氫溴酸山莨菪堿注射液作為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中國原創原研藥物,在2016年底正式突破了生產瓶頸,實現產業化。該藥作用于微血管和前毛細血管括約肌,通過解除微血管平滑肌痙攣、減少微血栓形成,能有效改善微循環障礙,對急性循環衰竭早期重要臟器的微循環障礙有干預作用。前期的臨床觀察顯示該藥對膿毒癥、感染性休克、其它急性循環衰竭具有治療作用,該藥重新進入臨床后,值得進一步研究,發掘其對膿毒癥、急性循環衰竭的治療價值。